海南万宁大茂旧州竹编:唐代传承至今的老手艺

移动版  2015-12-13 18:52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中国侨网万宁5月21日电 题:海南侨乡万宁大茂旧州竹编:唐代传承至今的老手艺

本文来自织梦

  作者 王琳燕 copyright dedecms

  海南侨乡万宁市大茂镇联光村是有名的“竹器之村”,每逢军坡节赶集,村民们便会挑着手工制作的竹篮、箩筐、竹篓等大大小小的竹编器具,到集市上售卖,由于制作精美,倍受青睐。

本文来自织梦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万安州(现万宁市)州治设在今天的大茂镇旧州村一带,也就是现今的联光村委会的辖区范围,旧州盛产竹子,素有“竹乡”的美称,村民们都称之为“白竹”。 copyright dedecms

  当时,在传统农耕社会的背景下,人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取之不竭的竹子就成了朴实勤劳的联光人用于生产生活的主要材料来源,竹编工艺应运而生。随处可见村民们用竹篮、竹篓装粮食、水果,用米筛过滤谷物,使用竹器具的农户比比皆是。古朴的联光村民们将砍来的老竹子,削成细条,经晒干等处理后编成各种各样的竹器,精美外观和独到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而这悠久的竹编文化,造就了联光人坚忍不拔的品质,以及乐观、勤劳、开朗、豪爽的性格。

dedecms.com

  而说到颇有盛名的竹编文化,就非得去如今的旧铺村走一趟。旧铺村是联光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子不大,但房前屋后,一片片竹子连接成林,微风拂过,竹叶翠影交相辉映,不时发出阵阵悦耳的沙沙声。这摇曳生姿的竹林,就是联光村竹编文化的渊源。

dedecms.com

  村里有一位擅长竹编工艺的林觉春老阿爹,面容可掬,皮肤黝黑,人很腼腆。编织竹器时,他总喜欢坐在竹林边上,动作麻利,熟稔地把竹子劈成大小均等的竹篾,十指在竹篾间灵活穿梭,才几支烟的功夫,一个竹筐便初具雏形。林阿爹说,从懂事起,自己就跟父亲学竹编工艺,只花了十几天功夫,就掌握了竹编技术,一对密孔的竹箩筐,他最多只用30几个钟头就能完工。 本文来自织梦

  说起竹编的基本工序,他顿时兴致高涨,恨不得把一身的手艺倾囊相授。他说,编竹器首先要用竹篾围织成圆形底托,再纵向继续添加围篾,一直达到所需的筐身高度,也就是手艺人口中的筐腰,最后将竹筐从底部弯起的竹篾缠绕在一个圆形的竹圈上,固定在篮身上成为完整的竹筐。“竹子都是我们本地盛产的白竹,这些手工编成的竹制品很好用,成本又低,有很多人专程进村里收购,50多块一个呢,如果我们自己带去市集卖,能卖70多。”林阿爹说,“我自己编的簸箕、箩筐等竹制品卖得特别好。”

copyright dedecms

  说起这倍感自豪的竹编手艺,林阿爹也有自己的忧虑。他叹息道:“可惜咯,我家儿子不肯承下这门手艺,村里的年轻人哪肯听什么竹编的故事,他们学什么手艺的都有,偏偏唯独对这个不感兴趣,等哪天我编不动了,这竹编手艺恐怕就后继无人了。”

copyright dedecms

  林阿爹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现实,现在不少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村里的田地由于征用、无人耕种等原因被荒废,村里的竹编工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多少有些令人唏嘘。旧州竹编,这门从唐代传承至今手工技艺,有过辉煌,但正面临落寞,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被延续,更加需要被发扬。

copyright dedecms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旧铺村、在联光村,竹编文化更是深深地镌刻在朴实的农家人心里,渗透入农户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完)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19097-1.html



相关文章